從大頭嶺到大嶺

10/6/2012 - 天陰有雨、轉晴

新界北區的大石磨和華山,在新安縣志皆有被提及,分別被稱為大頭嶺和大嶺山。兩山不高,相距也不遠,最適合串遊。今趟先遊塱原濕地,續穿河上鄉村上走大石磨。登山途中再度遇雨,這情景已是最近幾星期常見,周末才下雨,真無奈。雨後續登山頂,俯瞰小山丘景色,和遠眺港境漁塘後的深圳群樓。之後下山過河至虎地坳,接走華山群嶺,踏萬里長城軍車路,一邊瞰軍營,一邊看山谷中的貨櫃場奇景。最後經軍徽山坡,輕鬆下走坪輋路。

由燕崗村起步,先欣賞大片的菜田,和在遠方的大石磨。天上烏雲密布,頗有山雨欲來之感。踏上田野間的水泥小徑,步入塱原濕地,之後轉進泥土小徑,在田野間穿梭。除了等待收割的菜田外,還有好幾片荷花池。荷花未開,但大片大片的荷葉,鋪滿池塘,倒也好看。此外,還有一大片的水稻田,田邊有一排較高的,未知是否為水稻花了。荷葉和水稻相鄰的景象,令人特別覺得綠色的可愛。

穿過田野,步至接近雙魚河畔,便見滿池盛開的荷花。只可惜明豔荷花,皆長在池塘中央,教人只能遠觀,難以近賞,不過這也許是不易受採摘破壞的自然保護吧。

步過雙魚河,進入河上鄉,先見已被改為店鋪和民居的河溪學校,然後經過居石侯公祠和昔日書齋的儒林第,沿排峰路走至河上鄉路,往左沿車路走一段,便轉右踏石級,上走墳區,之後接走山徑,開始往大石磨山頂走。走至半山,大雨驟至,只得坐在山頭瑟縮避雨。最近好幾個周末都要在山頭避雨,真的要說句「行山先來落雨」,然後想著「希望在明天嘛. 其實落雨又有咩好怕喎」。果然灑了一陣雨後,北面天空現出了大片藍天白雲,襯托著深圳的密集城市和港境的一片漁塘,更見可愛。山下的河上鄉村、羅湖馬術會和羅湖懲教所,都重現腳下。

緩步走至掛了紅旗的山頂,和另一邊的山頂遙遙相對,南北兩山頭,究竟那個才是大石磨,難以考證。朱維德先生在《香港掌故•3》中提到,大石磨便是真背嶺,按嘉慶版新安縣志的卷四《山水略》中提到,「真背嶺在縣東四十餘里,一名大頭嶺,康熙三年遷界故址猶存」。不過南面山頭一邊是峭崖,從山腳遙看也覺氣勢,曾從河上鄉村民口中聽聞,此山也叫牙鷹山,據說其鷹咀向著上水圍,後因風水關係而鷹咀被破云云。不知是否和風水有關,山頂之下竟有一山墳,還是合葬的,真離奇。至於遷界故址,就無法考據了,只是記得2009年來遊時見過的石堆坑,但今趟卻未能重見,不知是否已被草叢掩蓋了。站立山頭,暫忘歷史,縱目四野,好好地欣賞山下羅湖練靶場一帶的丘陵起伏的景致。

沿山脊走,朝北方山頭前進,途中可看到戰壕,應為昔日英軍在此駐守的設施了。走至地圖上的大石磨山頂,踏上直升機坪,可眺望深圳高樓前的片片漁塘。至於山頂的瞭望站,已完全荒廢,但從內觀察深圳方向,的確是最佳位置。從瞭望站前山坡稍向下走,還有一些防衛設施。從這兒望著山腳的料壆村,可踏坡一直下山,但途中需穿越禁區的鐵絲網,有點犯險,決定還是步回山頂,經過荒廢營舍,踏公路下山。

下走至山腳,跨過梧桐河,穿過鐵路,接上虎地坳路,經德陽堂呂祖廟,來到文錦渡路。由此沿車路開始上山,先登杉山,原來這兒已是玩遙控滑翔機的勝地。沿山脊續走,便來到上水華山。

上水華山,於新安縣志也有被提及,說「大嶺山,在縣東上水村後,歲旱,鄉人禱雨必應」。山頂求雨石,已被翻新,金色的文字,相當清晰。幸好早上已下過雨,不用在此再求雨了。至於山腳的谷中貨櫃場,離奇古怪,絕對破壞大自然景觀,真懷疑政府對鄉郊土地的應用,是否有適當的管理。俯瞰著山下的大嶺練靶場,續沿山脊,縱走這段被稱為萬里長城的軍車路。沿途有不少遊人的傑作,除了田園花圃外,還有蓄水池和神像,也算是奇景。不過最有趣的還是那北望神州石,所望的恐怕只是貨櫃場而已。

到了馬頭嶺,稍往山坡走,便是巨大軍徽的所在。此綠色標記,是已解散的皇家香港軍團的軍徽,徽上的「Nulli Secundus in Oriente」 拉丁文,為軍團格言,意指「冠絕東方」。想不到這舊日軍團的皇冠標志,仍在解放軍軍營上留點印記。由此沿軍車路下走,經過昔日守閘,便下降至山腳,出坪輋路離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