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水澗尋幽 - 上下篇

周末天氣鬱熱難當,於是探遊水澗,一連兩天走訪九擔租附近的石水澗,來趟上下篇。首天由九擔租沿溪上溯至烏龜潭石崖,欣賞流水飛瀉,然後上崖頂,續登赤馬頭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過馬頭峰下山,回程順探三擔籮的抗日烈士碑,發思古之幽情。次天改為先登山,由九擔租上走山脊至石水澗的山嶺,然後下降溪流,沿澗走至石崖頂,然後下降烏龜潭,再賞薄瀑碧潭,才沿溪回走九擔租。

上篇 - 20/6/2009 - 天晴轉下雨

對石水澗的興趣,始於祈麟峰前輩的《抱那山海柔情》一書中的一幅相片。石水澗這地名,有說是形容源起橫嶺,在赤馬頭及馬頭峰下山谷流轉的河溪,但亦有說是在這澗道源頭的一處山野高台。但既以澗為名,且當是河溪名字吧。這溪澗不算特別,亦非行山活動熱點,但原來也有一段抗日故事。很多人都知道烏蛟騰是抗日戰爭期間的遊擊隊主要活動地點,但原來石水澗也曾是東江縱隊的通訊站,為1942/43年間的總部電台所在,難怪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東江軍政委員會也曾在此一帶舉行過「烏蛟騰會議」。

從烏蛟騰走至九擔租,在村前右轉小徑,踏橋過溪,沿略帶泥濘積水的小徑,步入山谷。順小徑過溪,稍往前走,便有分岔路口,左轉可上山往橫嶺,但今天選擇沿溪直走,前往石水澗。前行不遠,再度過溪,踏小溪右邊小徑,溯河而上。河道平緩,溪水慢流,雖沒有急流雄瀑,但河畔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流,都為這清幽的環境添上不少原始氣息。經過一道人工水潭和岸邊田野的石砌矮牆,沿溪續上,走過一段較崎嶇的山徑(如果不怕涉水,大可不走山徑,直接踏溪而上),下降回澗道,便已聽見淙淙流水聲響。續往前行,很快便來到石水澗精華所在的清潭石崖。

這十多米石崖名為「石墜下瀑」,而清潭則為「烏龜潭」,相信和烏蛟騰的古名「烏龜田」有相連的關係。由於上游河溪並不寬闊,故此石上只有絲絲流水薄瀑,雖不壯觀,但輕輕滴進清澈碧潭,倒有種優雅味道。靜坐在潭畔,仰望著林蔭間的洞天崖壁,享受清潭的涼意,細聽大自然的萬籟,這份感覺,對花一小時從烏蛟騰走進來也是絕對值得。

沿潭畔右方山徑,緩緩上走,經過一道石砌田圍,便來到石崖頂端。走近崖畔,可俯瞰茂林中的烏龜潭,細味置身崖下的感受。這上游的河溪,澗道狹長,滿佈大石,讓人可輕易踏石上走,並可不時回望對山的馬頭峰。上走不遠,便可循右邊山坡上的布條指引,踏山徑離澗上行,再走十多分鐘,便來到山頂的船灣淡水湖郊遊徑。由此沿脊走上馬頭峰,回望山谷中的石水澗,原來可以清楚看到石墜下瀑的石崖,如非曾踏足於那處,恐怕也未必會留意到。

沿郊遊徑續走,除了欣賞到翠綠的淡水湖景外,還可看見對山八仙嶺下的橫涌石澗飛瀑,和在烏雲間滲出的道道耶穌光,在天陰細雨下,在回到烏蛟騰的路途上,也算是點點綴。

離開烏蛟騰,有感未能在石水澗感受到抗戰氣氛,於是順道到附近的三擔籮,一遊那道紀念戰時殉難村民的抗日英烈紀念碑,上有前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題字,讓人緬懷前人的英勇行為。

下篇 - 21/6/2009 - 天晴

昨天走過石水澗右邊的橫嶺山頭,今天繼續走左邊的山野高台。從九擔租走至石水澗入口的分岔路口,選擇走左方山徑登山,沿層層梯田上走。這一帶曾受山火摧殘,新綠漸現,令梯田形態更顯清晰,並可由此眺望九擔租村莊和村後的風水林,及山丘後的烏蛟騰村,景色相當不錯。沿山脊續上,印塘海景色亦展現眼前,只可惜天色有點灰濛濛,令人未能品味這山海景致。

走至石水澗的河溪畔山頭,可看到一座山墳,原擬先探遊附近山野,然後才去察看,可惜隨後已下走溪澗,未能回探,只好留待下次路過時再去探察。火燒後的山頭,短青草已重生,相信很快便會再度覆蓋山野了。稍禿的山丘上未見任何昔日村落的痕跡,遑論東江縱隊的電台蹤影。山頭只有一堆堆的子彈殼,未知會否是軍事操練所遺留下來的。在山丘上找到山徑蹤影,循布條指引,在叢林間遊走,緩緩下降河溪。初段只有狹窄河道和流動緩慢的溪水,走了約十分鐘,才來到較開揚的澗道。除了看見石上米奇老鼠頭狀的苔蘚紋外,亦見沿石英脈而平滑斷開的巨石,橫躺在澗道上,可見大自然的奇妙。續往前走,抬頭望見馬頭峰,原來已回到昨天剛登臨的石墜下瀑的石崖頂。

由石崖頂,下走烏龜潭,欣賞石崖,續沿澗道旁山徑出九擔租,基本上是重走昨天路線,在此不再贅述。總體而言,石水澗深藏山谷,易被人忽略,難怪曾是遊擊隊的駐地。澗旁的石砌牆和小片田野,相信曾是墾殖的地方,在如此偏僻山野尚努力生活,可見前人的艱辛歲月了。

關於石水澗的資料不多,可參考

1. 郭志標前輩的一篇1995年「烏蛟騰村石水澗」文章

2. 《東北區域面面觀》的第七篇「苗三石澗、石水澗

3. 「東江文化交流網站」2007年林鳴先生的《石水澗上空的抗日電波》文章

4. 周奕著《香港英雄兒女 -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抗日戰史》p.87-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