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炭約穿廢村

21/3/2009 - 天陰,有霧

周末天色欠佳,登山難望好景觀,於是到火炭,遊走藏於山野而被荒廢的幾條火炭約村落。由桂地新村起步,登山至山尾,過坳背灣賞梯田,探劉氏宗祠。續經牛湖托、禾上墩、德華公立學校,到河瀝背洪氏家祠。可惜未站穩已被群犬招呼離開,只好踏山徑接上大埔滘自然護理區,走林務車路出大埔。

提到火炭,很容易聯想到工業區、馬場,甚至九肚山的豪宅,但原來昔日這兒也有不少鄉村,包括聯合組成火炭約的火炭村、拔子窩、禾寮坑、落路下、桂地、黃竹洋、山尾、河瀝背、石榴洞、坳背灣、長瀝尾、馬尿、馬尿水、九肚、赤泥坪、和樟樹灘。時至今日,不少鄉村已因填海,由鄰近海邊而變成置身市街內,部份變成新村,已原先藏於山野的村落,更有不少被廢棄。變化雖大,但區內不少街道仍以昔日村落令名,包括桂地街、黃竹洋街、河瀝背街、禾寮坑街等,當然還有最主要的火炭路,總算保留著一點歷史味道。

從沙田車站坐60K綠色小巴到達桂地新村總站,沿車路上走至盡頭,繞過村屋直達山邊,接石級上走人工斜坡,便有清晰山徑登山。在此回望山下火炭區,工廠大廈林立,實在很難想象昔日的田野景色。沿山徑繼續上行,雖略有點崎嶇,但勝在開揚,可不時回望四周景色,走約二十分鐘,便登上山頂。這兒有一光緒年間鄧氏山墳,碑上有著「賣茶凹」土名,為「獅子弄金錢」地形。由山頂緩緩下走,沿山脊輕鬆前行十分鐘,便來到掛滿布條指引的十字路口。在此可右走山尾廢村,左下黃竹洋,而今天則選擇向前直走,往坳背灣進發。

經過電線塔,便來到坳背灣,真想不到在這偏僻山野,竟有著層層梯田景致。此處一帶曾被山火燒過,但田野間已長出新綠青苗,足見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的道理。在春霧掩映下,雖見翠綠,但相信在天朗氣清的日子,梯田會更見姿彩,有機會定要重臨欣賞。天色雖欠佳,但看著電纜向上延伸至雲霧間,彷彿消失於無形空間,也是個景致。

坳背灣村梯田
坳背灣村梯田
坳背灣村

梯田旁是一排廢屋,塌毀得相當厲害,從屋前小徑下走,跨過小溪,便來到廢棄的劉氏宗祠。這祠雖在山野間,但建築結構不差,可見昔日村落規模。按《沙田古今風貌》一書中的介紹,此村為來往大埔、九龍及荃灣的主要通道,有石道可供馬匹行走,據說還有路碑,只是探遊時未有留意,真是可惜。沿小徑續走,應可下走黃竹洋,但並非今天的行程之內,於是循原路回走至梯田區,繼續行程。

坳背灣劉氏宗祠
坳背灣劉氏宗祠

經過電纜,越過小溪,便轉入右邊小徑,經牛湖托往山下走。這段小徑雖算明確,但部份樹叢較密,得小心前行。途中更聽到叢林間動物走過的聲音,亦有疑似野豬的嚎叫聲,連忙加快步伐,直往山下走,接上下走搖斗坪的水泥小徑。在此處小心尋覓左方的路口,稍進便見荒廢於草叢間的德華公立學校。翻看昔日的工商日報,原來這校是於1950年開校,由政府津貼及村民捐輸所得的三萬多元而建成,有兩所課室,為坳背灣、山尾、河瀝背、及黃竹洋等山村服務。離開學校,繼續往河瀝背方向走。此處一帶山徑偶爾較模糊,須小心循布帶指引,覓路前行。途中再次傳來豬嚎,不其然要加快步伐,終於下降至禾上墩一帶的寮屋,見其模樣,似乎仍有人在此居住活動。沿小徑續行,很快便聽見村民工作聲響,原來已來到河瀝背的洪氏家祠。尚未有機會看清這祠面貌,已見群犬衝出,吠聲不絕,雖有村民在內,但亦不敢稍留,連忙慢步離開村舍範圍,才可回望塌毀得相當嚴重的村屋。

坳背灣德華公立學校
河瀝背村洪氏家祠
河瀝背村

至此接上水泥小徑,往山下走至指往火炭小牌,便轉接左邊山徑,直往山上走。這段路是地下電纜所在,因此有不少標記,約花十多分鐘,便走至山頂,接上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的林務車路。在此可下走長瀝尾和馬尿,但見春霧彌漫,不便尋路,於是選擇沿車路,往大埔方向走。途中可見樹上的小猴,看來城門金山一帶的猴群,已逐漸擴展領域至大埔滘了。霧中無景可賞,步伐加快,最後選走捷徑,出山塘路下走大埔,結束近三小時行程。

河瀝背村山徑接自然護理區林務車路